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下称《纲要》)。《纲要》对构建双城经济圈发展新格局、合力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共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推进规划实施等进行了明确。
2022年成都市两会期间,多名律师界的成都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法治成都平安成都建设,积极建言献策。
成都市政协委员、市律协会长、
四川明炬律师事务所主任王宗旗:
加强双城经济圈文化认同 推进文化产业建设
王宗旗认为,经济发展,文化先行,文化是终极核心竞争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不应仅从经济格局、内陆开放、城乡融合等方面入手,还应从文化认同与文化产业等身份认同方面同步发力,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真正的具有文化厚度的世界级城市经济圈。
王宗旗表示,川渝历史同脉、地理同缘、发展同体,成渝两地是巴蜀文化的主体部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不仅是经济圈,更是文化圈、生态圈、旅游圈、亲情圈和友谊圈,是巴蜀(渝)文化的共生、融合之地。
如何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居民的文化认同?
王宗旗建议,一是要借鉴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经验,整合成渝两地文化研究资源,在文化资源与文化创意的基础上,制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长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二是要以资本为手段、以市场化手段优化文化资源配置、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文化生产要素市场联网,协同营造区域文化市场环境。三是要在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的要求下,在双城经济圈的根本理念指导下,提出一整套有针对性的法治保障与经济支持制度,构建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四是要建立两地公共服务宽松平台空间,打造高品质文化“走廊”。五是要合力推进两地区域性文化联盟,促成资源转化,形成文化影响。六是要推动两地文化研究成果积极转化,在评比、共享、共推、创新等方面多下功夫。
★
来源:法治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