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当事人对生效判决、裁定申请再审的期限,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二条的规定,原则上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六个月内提出。
精神损害赔偿,是指被侵权人因人格利益或身份利益受侵害而遭受精神痛苦时,通过金钱赔偿方式获得的精神抚慰。从损害程度划分,精神损害包括轻微、一般与严重三个等级。但我国法律仅对严重精神损害予以救济,这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当事人主张精神损害赔偿的获赔难度较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一条规定,因下列情形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一)重婚;(二)与他人同居;(三)实施家庭暴力;(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五)有其他重大过错。
2025年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二)》(以下简称《解释(二)》),并于2025年2月1日正式生效。该司法解释是在《民法典》施行四年后,对婚姻家事法律适用问题的进一步细化和补充,旨在统一裁判标准、回应社会需求,并更好地维护婚姻家庭关系的稳定。
在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企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员工舞弊行为对企业的危害不容小觑。飞单舞弊案件作为一种常见的员工舞弊形式,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害。员工在外设立同业公司并抢走原企业客户,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企业的正常运营秩序和市场竞争环境。在第一章探讨完企业的民事救济途径后,本文将深入探讨飞单舞弊案件的刑事规制,分析企业在面对此类问题时可采取的法律措施和应对策略,旨在为企业提供实务指导,帮助企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近日,网传某大厂成都办公室招聘舞弊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替考、泄题、内推腐败、职位倒卖……甚至搞出“黑色产业链”。据网络爆料,此次事件涉事部门近乎“团灭”!这不仅让该公司遭受重大损失,更暴露了企业在招聘环节监管的“大窟窿”。 今天,我们就以本次事件为契机,聊聊企业招聘过程中究竟踩了哪些红线?企业又该怎么用法律武器给自己“撑腰”?
在现代商业环境中,企业面临的内部舞弊风险日益增加,尤其是员工在外设立同业公司并抢走客户的行为,即所谓的“飞单舞弊”案件。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企业的经济利益,还破坏了市场竞争秩序。本文将从企业内控与反舞弊调查的角度,探讨飞单舞弊案件的民事救济途径,分析企业在此类案件中的法律应对策略,并提出相应的实务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