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行为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其表现形式伴随经济发展水平而不断变化、丰富。我国高速增长经济导致的巨大资金需求催生出空前的民间借贷规模和范围的同时,相当一部分民间借贷逃避监管和打击,处于非法运营地带,包括以借贷为名实施的非法集资、高利贷,以及未经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批准,擅自从事放贷业务的职业放贷人。为了避免恣意发展的民间借贷对社会金融秩序造成超出管控的负面效应,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立法活动,将非法借贷纳入刑事司法打击范围。
受当前经济环境影响,民间借贷纠纷中越来越多的债务人无力偿还借款或者选择恶意拖欠借款。但谁家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债权人当初凭情义和信任借出去的钱,最后却得凭本事收回来,此时,为增加借款回收的几率,将夫妻一方的借款认定为夫妻共同借款可以有效的促成调解或者完成强制执行。接下来让我们正确打开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方式。
近年来,涉彩礼纠纷案件数量呈上升趋势,部分地方纷纷出台政策,整治“天价彩礼”问题。那么,多少数额属于“天价彩礼”?彩礼返还的条件又是什么?本期案例将围绕彩礼纠纷问题进行探讨。
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草案)的二审稿本来存在“隔代探望权”,但经过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经研究认为,鉴于目前各方面对此尚未形成共识,可以考虑暂不在民法典中规定,因此目前实操中,祖父母、外祖父母难以实现隔代探望的,可以通过诉讼由人民法院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解决。
近日,我们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以“数据”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获得了超过178万篇相关的裁判文书记录,其中涉及刑事案由的有26万余篇,民事案由逾130万篇,执行案由近6万篇以及行政案由数万篇。这些数据不仅揭示了我国司法系统在处理与数据相关的案件时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与挑战,也凸显了数据在数字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我们发现,尤其是在2020至2024年间,与数据相关的裁判文书数量显著增加,2023年公开的文书达12万余篇,而2024年至今已有3万余篇。
在全球范围内,数据司法保护的立法趋势展现出强烈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交织的特点。一方面,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引领了一股全球范围内的数据保护立法潮流;另一方面,各国基于自身国情与战略需求,立法趋势呈现多样化,如美国各州层面的隐私法差异、中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与《数据安全法》的出台,以及澳大利亚强制数据留存法律的实施。在我国,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的战略布局日益深化。自2021年以来,《数据安全法》《网络安全法》与《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相继实施,标志着我国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