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们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以“数据”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获得了超过178万篇相关的裁判文书记录,其中涉及刑事案由的有26万余篇,民事案由逾130万篇,执行案由近6万篇以及行政案由数万篇。这些数据不仅揭示了我国司法系统在处理与数据相关的案件时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与挑战,也凸显了数据在数字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我们发现,尤其是在2020至2024年间,与数据相关的裁判文书数量显著增加,2023年公开的文书达12万余篇,而2024年至今已有3万余篇。
在全球范围内,数据司法保护的立法趋势展现出强烈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交织的特点。一方面,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引领了一股全球范围内的数据保护立法潮流;另一方面,各国基于自身国情与战略需求,立法趋势呈现多样化,如美国各州层面的隐私法差异、中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与《数据安全法》的出台,以及澳大利亚强制数据留存法律的实施。在我国,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的战略布局日益深化。自2021年以来,《数据安全法》《网络安全法》与《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相继实施,标志着我国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
按:最高法、最高检2024年8月19日公布、2024年8月20日施行的《关于办理洗钱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24〕10号)(因总共十三条,以下简称《洗钱解释十三条》),其层级位阶系司法解释。与最高法2009年11月4日公布、2009年11月11日施行的《关于审理洗钱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9〕15号)(以下简称2009年《洗钱解释》)效力层级一致(现已于8月20日起失效),但效力高于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于2020年11月6日发布并施行的《关于办理洗钱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法发〔2020〕41号)(以下简称2020年《洗钱意见》)。2020年《洗钱意见》以“法发”而非“法释”发文,系解释性质的司法文件,本质上是仅可及于“两院一部”的内部管理与制度效力,系规范性文件形式。
近日,明炬合伙人李柯奇撰写的《企业破产重整的税法规制研究》成功发表于2024年第六期《注册税务师》杂志。《注册税务师杂志》(CN:11-5957/F)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国家税务总局主管,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主办的大型月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征文发行,重视学术导向,坚持科学性、学术性、先进性及创新性。
公司董事是公司经营投资的决策者,也是股东(大)会决议的执行者,在公司治理框架中担任着承上启下的重要角色,因此其职权的行使可能影响到公司的各个层面,特别是公司股东。为约束及监管董事权力,我国传统立法已为其初步勾勒出基于信义义务的行为边界,意在维护董事和股东之间的信任关系,保障董事追求符合公司和股东利益的目标。然而一旦公司濒临或事实破产,风险将大部分转移至公司债权人,此时保护股东利益已非最紧要之事,保全公司财产、积极清偿债务才是重中之重,因此实务及理论界逐渐达成共识:董事的信义义务在此情形下应发生转化,最关键的是义务的受益主体应由股东转变至债权人,同时相关立法也在联动调整,以求逐步明晰董事对债权人的信义内容,以及违信责任。此种转化无疑是对债权人保护的重要补强,但同时也意味着董事的责任更重,风险更大,而如何在公司破产不可避免时实现责任豁免也成为如今董事们不得不关注的要点。
政府法律顾问工作范围一般包含为重大决策、重大行政行为提供法律意见,参与立法论证、起草,对民事、政府采购、招商引资等合同的审查、修改,协助处理政府信息公开、行政复议、诉讼、违法投诉举报等。虽然法律服务工作在不同领域之间有相通之处,但政府法律顾问工作存在一些自身特点,尤其是对于未接触过此类业务的律师来说仍需要一定时间来适应。本文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总结了相关工作要点,为可能接触此类业务的律师提供一些参考。